黑枕燕鸥

Sterna sumatrana   Raffles
   

  17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采自西沙群岛和广东南澳的标本描述)
成鸟夏羽:自眼先未达嘴基处开始1条黑色穿眼纹至后枕,左右两侧相连并向下延伸,在后颈形成大块黑斑,头的余部及后颈基部白色,上背、下背、腰、尾上覆羽均呈珠灰色,较淡,尾羽白色;头侧、颈侧均呈白色,肩、翅上覆羽珠灰色,与背同色;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褐黑色,内翈淡灰色,各初级飞羽内翈紧靠羽轴处灰色稍深,形成一纵向淡灰色纹,其宽度与外翈的宽度相似;其余飞羽淡灰白色,内翈羽缘白色;颏、喉、前颈、胸及整个下体白色。
成鸟冬羽:与夏羽相似,但枕部黑色带斑形小而窄。
幼鸟:枕部与后颈黑色带斑不完整,头顶后部具黑色纵纹,上体具褐色横斑;翅上覆羽暗灰褐色,具皮黄色羽缘;初级飞羽暗灰色,其余羽色似成鸟。
虹膜深褐色,嘴黑色偶有角灰色端部,幼鸟嘴端污黄色,脚棕黑色,雏鸟脚黄色。
量衡度 (mm;g;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高育仁收藏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2) 89,120 347,352 38,38 222,230 139,148 19,21
♀♀(5) 118 345 35.1 220 157 19.6
(86—150) (330—365) (32—36) (200—227) (145—169) (18.5—21)
оо(4) 131 329 35 224 147 20
(120—150) (322—336) (33—36) (219—230) (138—153) (20—20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中小型燕鸥。嘴黑色,由眼前方开始的黑色穿眼纹延伸至枕后形成枕部宽阔鲜明的黑带,上体灰白色十分浅淡,尾呈深叉状,因第1枚初级飞羽的外翈褐黑色,张翅时形成双翅翅尖外缘的黑边,下体白色,脚黑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 (mm;g;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高育仁收藏的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2) 89,120 347,352 38,38 222,230 139,148 19,21
♀♀(5) 118 345 35.1 220 157 19.6
(86—150) (330—365) (32—36) (200—227) (145—169) (18.5—21)
оо(4) 131 329 35 224 147 20
(120—150) (322—336) (33—36) (219—230) (138—153) (20—20)

生物学

生物学 栖息于多岩石的、砂质的以及珊瑚岩礁的海岸或海中岛屿。也在海湾、港口附近,很少到淡水水域活动。常结群,在广东沿海见10只左右的小结群。频繁地在海面低空飞翔。反复往来,俯冲入水或以脚踏式在水面捕食。觅食多时后在岩石上站立休息,休息站立的岩石位置相对比较固定,留下大量白色粪迹。群鸟栖停时头部一致向风,站立整齐。群鸟中若一鸟遇险,他鸟均飞聚围观许久不离。有时也与其他燕鸥混群活动。尖厉的鸣叫声似“tsii-chee-chip-chip”,警戒叫声似“chit-chit-chitrer”。
主要以小鱼为食,也取食甲壳类、浮游生物以及软体动物等。高育仁曾于1988年5月13日在广东南澳海边剖检4只鸟胃,2只空胃,1只内含糊状鱼获物,1只内有小鱼尾1条。
繁殖期5—6月或6—8月,有地区差异,结群营巢于海岸或海岛岩石上,有时也在海滨沙滩上营巢。通常产卵1—2枚。卵的颜色为灰白色,布有赭黑色或暗灰色大小不同斑点。卵的大小量度为35—43 mm×26—30 mm。孵化期21—23天。
黑枕燕鸥在我国广东、福建曾相当普遍(La Touche,1931—1934),但如今数量稀少,不常见。香港在繁殖后期7月份作调查,1998—2000年均约有110只左右(张浩辉、余日东,2001)。台湾澎湖县望安乡将军屿后袋子屿1994年7月繁殖后期调查有23巢61只(颜重威,1995)。1996年5月、6月,1998年5月台湾各地如花莲、台东、台北、宜兰、澎湖等地记录均仅几只至几十只,惟1996年5月澎湖记录超过百只(方伟宏,1996b,1996c,1998)。

生境信息

生物学 栖息于多岩石的、砂质的以及珊瑚岩礁的海岸或海中岛屿。也在海湾、港口附近,很少到淡水水域活动。常结群,在广东沿海见10只左右的小结群。频繁地在海面低空飞翔。反复往来,俯冲入水或以脚踏式在水面捕食。觅食多时后在岩石上站立休息,休息站立的岩石位置相对比较固定,留下大量白色粪迹。群鸟栖停时头部一致向风,站立整齐。群鸟中若一鸟遇险,他鸟均飞聚围观许久不离。有时也与其他燕鸥混群活动。尖厉的鸣叫声似“tsii-chee-chip-chip”,警戒叫声似“chit-chit-chitrer”。
主要以小鱼为食,也取食甲壳类、浮游生物以及软体动物等。高育仁曾于1988年5月13日在广东南澳海边剖检4只鸟胃,2只空胃,1只内含糊状鱼获物,1只内有小鱼尾1条。
繁殖期5—6月或6—8月,有地区差异,结群营巢于海岸或海岛岩石上,有时也在海滨沙滩上营巢。通常产卵1—2枚。卵的颜色为灰白色,布有赭黑色或暗灰色大小不同斑点。卵的大小量度为35—43 mm×26—30 mm。孵化期21—23天。
黑枕燕鸥在我国广东、福建曾相当普遍(La Touche,1931—1934),但如今数量稀少,不常见。香港在繁殖后期7月份作调查,1998—2000年均约有110只左右(张浩辉、余日东,2001)。台湾澎湖县望安乡将军屿后袋子屿1994年7月繁殖后期调查有23巢61只(颜重威,1995)。1996年5月、6月,1998年5月台湾各地如花莲、台东、台北、宜兰、澎湖等地记录均仅几只至几十只,惟1996年5月澎湖记录超过百只(方伟宏,1996b,1996c,1998)。

繁殖特征

繁殖期5—6月或6—8月,有地区差异,结群营巢于海岸或海岛岩石上,有时也在海滨沙滩上营巢。通常产卵1—2枚。卵的颜色为灰白色,布有赭黑色或暗灰色大小不同斑点。卵的大小量度为35—43 mm×26—30 mm。孵化期21—23天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部和东部经过东南亚包括中印半岛,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直至大洋洲赤道两侧的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浙江(南部)、福建(马祖、金门)、湖北?广东(南澳)、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、台湾(高雄高屏溪、绿岛、兰屿、澎湖、猫屿垦丁)、香港(夏候鸟、繁殖鸟);海南(陵水)(留鸟);河北、江苏(射阳)、山东(青岛)等沿海、台湾(台北关渡、宜兰、花莲、台东)(旅鸟)

分类讨论

亚种分化 黑枕燕鸥有2个亚种。S.s.sumatrana 分布于印度洋东海岸自孟加拉国湾东部中南半岛西部至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,北至菲律宾群岛达中国南部、东南部沿海、琉球群岛抵日本南部,东至新几内亚、新喀里多尼亚及大洋州赤道附近的海域和群岛、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沿海。S.s.mathewsi 分布于赤道附近的西印度洋及其中岛屿,非洲东部赤道附近及以南沿海。我国境内有1个亚种,即指名亚种 S.s.sumatrana。